藝煥村新,趙湖接福
——觀“同雕鄉土·共塑湖山:南藝美術與書法學院雕塑系師生雕塑作品浦口趙湖展”有感
(著名作家、藝術家,省作協黨組成員、書記處書記、副主席 丁捷)
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中,藝術正以其獨特的能量,激發鄉村新活力。此次在浦口區趙湖村啟幕的“同雕鄉土·共塑湖山”鄉村雕塑展,精彩紛呈,引人注目,體現了用藝術點亮鄉村的初心,以及校地共建、融合創新的智慧。

我曾多次走進趙湖村,感受藝術在田野生長的美妙,也曾揮筆賦詩,記錄被她催發的靈感。這座隱于老山北麓的古老村落,因藝術而成為“網紅”。自2021年浦口區文聯與南藝美院啟動“藝術點亮鄉村”共建計劃以來,她便成為鄉村振興創新業態的試驗田。藝術家駐村、師生結伴創作、校地藝術家對畫、聯合辦展等實踐模式,讓藝術真正扎根鄉土,煥發榮光。以趙湖自然風貌與人文底蘊為素材,通過寫生、雕塑、書畫等多元形式的創作,將藝術家鍛煉與鄉村空間的重塑,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。如2021年開展的“學黨史·走基層”文藝采風活動,南藝師生為村民繪制肖像畫、篆刻村名,作品永久留存于村中“藝術堂屋”,讓村民第一次在家門口感受到藝術魅力。此后,趙湖陸續建起“藝術堂屋”“漆藝術傳承基地”,并舉辦多場鄉村美術展,逐步從傳統村落蛻變為“網紅藝術村”,入選“江蘇省傳統村落”“中國最美村鎮”。藝術不僅美化了環境,更是重塑了村民的文化認同,讓“文藝范兒”成為鄉村的新標簽。

如果說書畫作品以平面形式記錄鄉村之美,雕塑則以立體語言激活空間敘事。此次雕塑展是繼書畫展之后,趙湖藝術實踐的又一里程碑。展覽分為室外公共藝術裝置與室內雕塑作品兩大板塊,里外呼應,形式新穎。室外展區的大型裝置藝術與自然景觀相融,使景觀外延得到拓展;室內展區的雕塑作品則通過細膩刻畫,描繪細節,呈現鄉村的肌理與溫度。展覽既是對南藝美院520畢業展的延伸與升華,更是一場藝術與鄉土對話的盛會。通過展覽可以看到南藝師生以趙湖的山水、民居、村民生活為題材,創作的作品兼具現代審美與鄉土情懷。這一實踐也延續了南藝美院“勞動寫生”的傳統精神。記得2024年暑期師生曾開展重訪趙湖活動,在田間地頭進行勞動實踐與藝術創作,將思政課搬到野外,用畫筆記錄山鄉巨變。此次展覽的部分作品,正是這一歷程的凝練與升華,是對“藝術服務社會”理念的踐行——通過藝術創作回應鄉村振興的時代命題,讓學術成果轉化為社會價值。藝術不再是高懸于殿堂的展品,而是融入泥土、扎根生活的力量;鄉村振興也不僅是經濟的騰飛、房屋的翻新,更是文化與精神的覺醒。

藝術走進鄉村,絕非單向的“文化輸血”,而是雙向的滋養與共融。對村民而言,藝術展覽、寫生活動、非遺工坊的落地,不僅豐富了文化生活,更激發了參與鄉村建設的熱情。趙湖村村民從最初的旁觀者轉變為共建者,有的主動整理庭院配合藝術創作,有的通過租金增收、文旅就業共享發展紅利。藝術讓村民對祖先開墾的沃土有了更深層的愛,這種文化自信成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。對藝術家與高校而言,鄉村是創作的源泉與實踐的舞臺。趙湖的山水、民俗、歷史、發展成就,為藝術創作提供了鮮活素材,而鄉村的復雜性與真實性也促使藝術教育突破象牙塔的局限。南藝美院將課堂延伸到田野,讓學生親身感悟“藝術為人民”的使命,形成“創作—展示—反饋”的良性循環。

展望未來,趙湖的藝術實踐將邁向更廣闊的維度。根據《浦口區“藝術點亮鄉村”工作方案》,浦口區計劃在長江、老山、湯泉三大片區打造48處美術寫生實踐點,構建“風景—寫生—消費—產業”的全鏈條發展模式。趙湖作為核心節點,有望進一步整合資源,形成集藝術創作、文旅體驗、教育培訓于一體的生態圈,成為藝術生根、成長與碩果累累的特色新家園。
藝術賦能,趙湖有福。


攝影:浦口區文聯